呆若木鸡的成语故事

拼音dāi ruò mù jī
基本解释愣着不动;像只木头鸡。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呆若木鸡的典故
《庄子·达生篇》中有这样一个寓言:古时候人们很喜欢斗鸡的游戏,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专门为国王训练斗鸡,准备参加搏斗。过了十天,国王问纪渻子:鸡已经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麽底气。又过了十天,国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国王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再过了十天,纪省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虽然偶尔还叫几声,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国王于是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没想到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还没有交手就都掉头逃走。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呆若木鸡)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 成语 | 历史出处 |
|---|---|
| 屈指可数 | 唐 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自期殒命在春序,屈指数日怜婴孩。” |
|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为隋臣,不能匡救君恶,致被逆贼所弑,不能报仇,而事别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 死要面子 | 张洁《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 |
| 广阔天地 | 毛泽东《<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
| 夫唱妇随 | 《关尹子 三极》:“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 |
| 大失所望 | 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
| 不得而知 | 唐 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
| 东扶西倒 | 宋 杨万里《过南荡》诗:“笑杀槿篱能耐事,东扶西倒野酴醿。” |
| 罪上加罪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见今县里告下忤逆,如今又打死小四,罪上加罪。” |
| 文山会海 | 《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