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总持阁
[唐代]:岑参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
晴開萬井樹,愁看五陵煙。
檻外低秦嶺,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淨理,常願奉金仙。
译文
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
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
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早知佛教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注释
总持阁:在长安城永阳坊、和平坊西半部大总持寺。
诸天:天空。
井树:井边之树。
渭川:渭水。
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写这座高阁的高,诗人用了眺望的视角来写,主要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还加入比喻,对比这样常见的修辞来增加效果。“逼诸天”、“近日边”,这是夸张和比喻,“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也是夸张,但是在意义上有一种递进,使高阁的形象更具体。“低秦岭”、“小渭川”有夸张地成分但也有对比,拿这样的秦岭渭河来突出总持阁之高。其实在最后的结尾诗人的态度里也有夸张的意思,他当然不会真的为了一座高阁而出家,这里只不过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这座佛寺古阁的环境清雅视野开阔罢了。全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李白的诗句里就常用到夸张的修辞。也就是因为岑参在诗里这样淋漓尽致得专写总持阁之高,所以使作品在整体上有了一种很突出的气势,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他的诗作里是常见的,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的特色。
唐代·岑参的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共有诗(374篇)
明代:
王缜
寒暑相催似转车,梅花消息到天涯。九霄雷动山川肃,万壑烟迷岐路叉。
人向中星占岁运,春随甘雨换年华。善言赢得水灾沴,四海升平是一家。
寒暑相催似轉車,梅花消息到天涯。九霄雷動山川肅,萬壑煙迷岐路叉。
人向中星占歲運,春随甘雨換年華。善言赢得水災沴,四海升平是一家。
明代:
徐熥
执手向城隅,送君归鲤湖。风涛危渡峡,雨雪倦登途。
遣日携书卷,消寒问酒垆。不须嗟伏枥,千里待名驹。
執手向城隅,送君歸鯉湖。風濤危渡峽,雨雪倦登途。
遣日攜書卷,消寒問酒垆。不須嗟伏枥,千裡待名駒。
:
姚佳
零陵人物望中仙,石室兵书物外天。一路花光红不息,九嶷山色郁相连。
潇湘夜雨怜斑竹,巴蜀春风响杜鹃。翌日紫霞铺碧水,浯溪行尽绿杨烟。
零陵人物望中仙,石室兵書物外天。一路花光紅不息,九嶷山色郁相連。
潇湘夜雨憐斑竹,巴蜀春風響杜鵑。翌日紫霞鋪碧水,浯溪行盡綠楊煙。
宋代:
邵雍
安乐窝中春不亏,山翁出入小车儿。水边平转绿杨岸,花外就移芳草堤。
明快眼看三月景,康强身历四朝时。凤凰楼下天津畔,仰面迎风倒载归。
安樂窩中春不虧,山翁出入小車兒。水邊平轉綠楊岸,花外就移芳草堤。
明快眼看三月景,康強身曆四朝時。鳳凰樓下天津畔,仰面迎風倒載歸。
明代:
胡应麟
紫骝何处系垂杨,菡萏初分太液长。十万红妆齐衒色,三千彩袖各飞香。
游童戴叶翻歌扇,稚女穿花出画航。最是夜来添怅绝,湖南一路下新霜。
紫骝何處系垂楊,菡萏初分太液長。十萬紅妝齊衒色,三千彩袖各飛香。
遊童戴葉翻歌扇,稚女穿花出畫航。最是夜來添怅絕,湖南一路下新霜。
清代:
金居敬
人静黄昏后,扁舟泊石牛。乱虫喧入夜,孤月自明秋。
酒送乡心远,诗分客路忧。姮娥流素影,伴我住滩头。
人靜黃昏後,扁舟泊石牛。亂蟲喧入夜,孤月自明秋。
酒送鄉心遠,詩分客路憂。姮娥流素影,伴我住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