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诗
[宋代]:李廌
束发从政事,佩缓曳长裾。
守令有民社,裂地皆分符。
问之尔何由,必曰因业儒。
自致或世赏,因儒升仕涂。
一朝希斗禄,辄与故步殊。
佞夫专媚灶,要路事驰驱。
俗夫抗尘容,勾校迷墨朱。
自谓尚市道,不若效贾区。
何必念故业,易地有蘧庐。
嵩阳敞儒宫,远自唐之庐。
章圣旌隐君,此地构宏居。
崇堂讲遗文,宝楼藏赐书。
赏田逾千亩,负笈昔云趋。
劝农桑使者,利心巧阿谀。
飞书檄大农,鬻此奉时须。
垣墙聚蓬蒿,观殿巢鸢乌。
二纪无人迹,荒榛谁扫除。
桑羊固可烹,县令亦安乎。
今主尚仁政,美利四海敷。
仁贤任阿衡,天地一朝苏。
已责复蠲敛,肉骨生膏腴。
疲民悉按堵,此地尚荒芜。
淮西高夫子,为政多美誉。
百里政肃雍,民不困追胥。
愤彼释老子,遗宫遍山隅。
吾儒一何衰,废迹可嗟吁。
连牋叩洛尹,移文讽使车。
义有子衿耻,功将泮水俱。
兴衰虽在天,此意良可书。
却思鬻此者,於儒与何诛。
又思昔县令,亦昔儒之徒。
兴儒有美意,无忘高大夫。
束發從政事,佩緩曳長裾。
守令有民社,裂地皆分符。
問之爾何由,必曰因業儒。
自緻或世賞,因儒升仕塗。
一朝希鬥祿,辄與故步殊。
佞夫專媚竈,要路事馳驅。
俗夫抗塵容,勾校迷墨朱。
自謂尚市道,不若效賈區。
何必念故業,易地有蘧廬。
嵩陽敞儒宮,遠自唐之廬。
章聖旌隐君,此地構宏居。
崇堂講遺文,寶樓藏賜書。
賞田逾千畝,負笈昔雲趨。
勸農桑使者,利心巧阿谀。
飛書檄大農,鬻此奉時須。
垣牆聚蓬蒿,觀殿巢鸢烏。
二紀無人迹,荒榛誰掃除。
桑羊固可烹,縣令亦安乎。
今主尚仁政,美利四海敷。
仁賢任阿衡,天地一朝蘇。
已責複蠲斂,肉骨生膏腴。
疲民悉按堵,此地尚荒蕪。
淮西高夫子,為政多美譽。
百裡政肅雍,民不困追胥。
憤彼釋老子,遺宮遍山隅。
吾儒一何衰,廢迹可嗟籲。
連牋叩洛尹,移文諷使車。
義有子衿恥,功将泮水俱。
興衰雖在天,此意良可書。
卻思鬻此者,於儒與何誅。
又思昔縣令,亦昔儒之徒。
興儒有美意,無忘高大夫。
唐代·李廌的简介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李廌共有诗(227篇)
明代:
张穆
东溟千万里,诚许鸟中英。岂不能言累,徵从慧业生。
撩人低婍妮,饥啄谢凭淩。地僻无谈客,青窗感友声。
東溟千萬裡,誠許鳥中英。豈不能言累,徵從慧業生。
撩人低婍妮,饑啄謝憑淩。地僻無談客,青窗感友聲。
两汉:
佚名
捣练子,赋梅青。休共檀梨取次争。叶底青青如豆小,已知金鼎待和羹。
搗練子,賦梅青。休共檀梨取次争。葉底青青如豆小,已知金鼎待和羹。
两汉:
佚名
惟天有命,眷求上哲。赫矣圣武,抚运桓扰。功并敷土,道均汝坟。
止戈曰武,经纬称文。鸟龙失纪,云火代名。受终改物,作我宋京。
惟天有命,眷求上哲。赫矣聖武,撫運桓擾。功并敷土,道均汝墳。
止戈曰武,經緯稱文。鳥龍失紀,雲火代名。受終改物,作我宋京。
唐代:
施肩吾
谁能枉驾入荒榛,随例形相土木身。
不及连山种桃树,花开犹得识夫人。
誰能枉駕入荒榛,随例形相土木身。
不及連山種桃樹,花開猶得識夫人。
:
沈鍊
轩黄方好道,我本列仙才。每过蓬莱岛,曾上凌云台。
非无远游意,自多尘世哀。眷风回玉管,夜月隐金罍。
軒黃方好道,我本列仙才。每過蓬萊島,曾上淩雲台。
非無遠遊意,自多塵世哀。眷風回玉管,夜月隐金罍。
明代:
于慎行
惨淡归人意,春前问去舟。参商初两地,胶漆已三秋。
雨色低津树,江光隐驿楼。庭花多所恨,不是锦衣游。
慘淡歸人意,春前問去舟。參商初兩地,膠漆已三秋。
雨色低津樹,江光隐驿樓。庭花多所恨,不是錦衣遊。